“牛沒水喝抵樁頭,豬要水喝拱圈頭,耗子找水爬灶頭,人為飲水愁白頭。”這是新都區石板灘鎮新農村村民形容當年飲水困難的民謠。如今,石板灘鎮飲水困難的面貌已經成為過去,當地居民都喝上了成都自來水――情況的改變源自于新都區總投資4.5億元打造的全域供水網,該水網將讓新都65萬人喝上成都自來水。
2月22日記者從新都區水務局獲悉,今年內,“一網供水”網將連通新都區13個鄉鎮(街道),并伴隨各鄉鎮(街道)城鄉統籌農民集中居住的步伐,將二級管網向村民聚居點延伸。據悉,除中心城區外,新都區將率先實現各鄉鎮(街道)通成都自來水。
用上成都自來水 10年老井退休了
15年前,石板灘鎮新農村1社79歲的鐘淑珍老人家打了一口鋼管井,每天都花不少時間抽水洗衣做飯喂豬,這一用就是10多年。后來,地下水位下降,鋼管井出不了水了,于是家人又花了1000多元打了一口16米深的水井,丟了個潛水泵在井里,電線接到廚房邊水泥砌的水缸旁,一拉電閘,水龍頭一擰,水便嘩嘩嘩地直接流進了水缸。
用水倒是不愁了,但也有不少不順心的地方:遇到停電,水一滴也抽不上來;一下雨,抽上來的水就很渾濁,洗出來的衣服,煮好的飯都會染上一層淡黃色;有時候抽出來的水里還有細小的蟲子;抽水的電機隔幾年就要換一個,否則抽出來的水都帶有鐵銹味兒。而換一個電機就要花五六百元。
老人做夢都想喝到干凈、清亮、放心的自來水。如今,她的這個愿望已經成為了現實,隨著全長13.8公里,投資1800萬元的石木路供水工程全面完工,新都區丘陵片區的木蘭、石板灘、泰興、三河(小部分)等鎮12萬人的飲水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說起如今用水的便捷,鐘淑珍的臉上盛開著燦爛的笑容。
他們一家一天大概用一噸水,一年365天就是365噸水,1噸自來水1塊多,這樣全家一年自來水花費最多就是700元。而現在打一口深井價格是6000多元,還不算換抽水電機的錢,更別說井水的水質問題了。
供水不足制約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
新都區水務局副局長何毅芳對記者說,同全國許多城市一樣,新都區存在著城鄉各自獨立的兩套供水體系:新都鎮中心城區實行集中式城市供水,其余各鎮分別自設水廠分散供水。隨著新都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這種二元供水格局越來越成為制約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和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瓶頸”。
據悉,新都城區主供水廠為該區自來水公司的三水廠,水源為毗河水。供應新都鎮和三河街辦,供水服務人口約17萬人。其他鎮共有水廠10多座,服務人口約8萬人,水源均取自地下水。受季節影響,產水量很不穩定,枯水季節取水相當緊張;受資金和凈化水質技術的限制,鄉鎮水廠大多采用簡易的供水工藝、設備和不完備的水質檢測手段,凈化效果不理想。另外,多數水廠鋪設的管網、購置的設備已嚴重老化陳舊,管網水跑、冒、漏、滴的現象嚴重,有的甚至銹蝕堵塞了管道,嚴重影響了制水成本和供水水質,導致大部分鄉鎮供水不足。
而農民的飲水安全問題更為嚴峻。新都區有農村人口42萬,僅有居住在各鎮集鎮所在地周邊的約2萬人能用上自來水,占全區農村人口的4.7%。其余絕大部分農村人口以戶為單位或幾戶聯合,修建簡易的鋼管井、大口井抽取淺層地下水直接飲用。農民飲用水質量偏低,鐵、錳、非離子氨、大腸桿菌等有害物質超標具有普遍性,農村飲用水水質前景堪憂。
打造全區供水網 13鄉鎮與成都一網供水
如何站在全域角度統籌考慮,以徹底解決困擾新都長遠發展的基礎設施瓶頸問題?新都區委區政府委托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院為該區量身打造了全區“六縱四橫”“三層次”的供水體系規劃。
新都區水務局局長吳強說:“根據規劃,投資4.5億元,完成新都全域統一的供水體系建設,并與成都自來水主管網連通,實現與成都‘一網供水’。經過幾年的努力,今年,‘一網供水’網將連通新都區13個鄉鎮(街道),并伴隨各鄉鎮(街道)城鄉統籌農民集中居住的步伐,將二級管網延伸到村民聚居點各自來水用戶。”
據悉,根據規劃,新都區建設的統籌區域供水體系,區別于以往分散的、獨立的、效率不高、水源無保障的供水系統,它是水源相對集中、有保障、統籌規劃調度,管網連片發展的供水系統。該系統管網并入成都市自來水管網系統,逐步取締新都現有鄉鎮小水廠,節約新都地下水資源和電力資源。
為盡早完成“一網供水”網將連通所有鄉鎮(街道),今年,新都區財政下撥了1.08億元專項資金,而連接成都供水網的工程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主持規劃設計的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院總工程師羅萬申教授說:“這種集中統籌供水模式就是以中心城區帶動區域內的鄉鎮,統籌城鄉供水資源,統一城鄉供水的建設發展,使新都區域內城市、鄉鎮的供水在價格、質量、服務等方面與大成都趨向一致,達到‘同城、同網、同價、同服務’。” |